top of page

韓國手作證書的含金量

作家相片: Bonnie ChanBonnie Chan



香港的工作室許多都靠教授韓國證書課程作為營運核心。

而韓國手作以吸睛、易上手見稱

所以總能吸引一群手作愛好者追捧


我正式開始學習韓國手作課程應該在四年多前

其後自營工作室,亦開辦起韓國證書課程來

這四五年間,我覺得韓國手作課程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由以往需要上三四天才完成的大課程

到今天縮減到,上兩三小時已能取得證書的小課程

課程內容不斷做減法,製作過程變得很簡單


而正由於簡單,令課程的「壽命」大幅縮減

過往,我們學蠟燭,入門課程是 KCCA。裡面由蠟材、製蠟溫度、到製作技巧,內容很豐富。

這類課程,到今天還有捧場客

但反觀最近幾年流行的課程:hip pot, moru doll等等

流行的時間可能只有一季

作為導師,我也在感慨,現在的證書,含金量還真沒有從前的高

而跟韓國協會的溝通過程中,也明顯感受到那些具規模的老協會,與這些新課程的協會完全不在一個檔次

老協會發證書過來香港,也會每月固定一個日子

作為導師要跟進學生是否有收到證書,要否提供協助,都容易得多

反觀現在,新課程的證書,完全是協會有空就會做

那怕問一句,都是「催促」。

會被狠狠的憨回去......

現在,有事要跟進,韓國老師們連英文這個國際語言也不用了。直接韓文回應……

我在想,要不我也用中文回應?


本來,課程有潛力,「它」也是我們的招生工具

即使受氣,也只能無奈接受

然而,有些新課程的證書費,等同於課程的建議學費

那就不大能接受

老師要出地方、時間、材料、還有心機等,收回來的學費,還得扣減上述種種,才是收入

而協會呢……出了一張電子證書,就能得到老師學費等額的證書費

跟以前那些老牌韓國協會真是天差地別


當然,人家有想法,又有人追捧,紅了任性

但作為本地手作人,是否應該想一想,別老追着韓國轉?

單是扭扭棒技巧,其實香港就有好多高手

怎麼就不設計一個有系統的教法,讓自己被看得見?



 
 
 

最新文章

查看全部

Social Media 像一個泡泡

純粹有感而發,不想浪費時間,可以輕輕路過。 大部分工作室都是透過social media跟人群接觸。 Facebook 群比較成熟,IG比較年輕。 我們都是同時經營着兩個平台,照顧不同的客群。 大家都這樣,也就沒什麼不妥,今天忽然覺得沒有安全感。...

Opmerkingen


bottom of page